成昆铁路建设中的中铁人
发布日期:2018/7/19 9:34:38     浏览量:3684

(位于金口河的成昆铁路建设记念碑)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中国迎来了第一次铁路建设的高潮。数十万铁路建设大军,以无畏的气魄与过人的智慧砥砺奋进在群山万壑间,穿山越谷筑通途,让无数铁龙纵横中华,逐步改变了中国交通落后零散的面貌。交通的便达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崛起,数十年间,中国以傲人的发展速度与成绩向世界宣告了东方巨龙的苏醒。

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最辉煌的工程之一当属成昆铁路。它是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与美国阿波罗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最近,笔者有幸接触到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铁道部第二设计院)曾经参与成昆铁路攻关的科技人员和如今参与成昆铁路病害治理与复线改造的技术人员,感受这伟大工程背后,无数专家人才忘我奉献的精神和科技报国的力量。


(中铁二院设计人员深入工地核对选线方案)

崛起:铸就叹为观止的工程奇迹

崛起:铸就叹为观止的工程奇迹

中铁二院原副总工程师李泽民,今年已84岁高龄,却仍精神矍铄。作为当年成昆铁路北段线路设计负责人,谈起半个多世纪前成昆铁路建设的细节,他仍历历在目。“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交流中,李老提到最多的,就是当年参与“三线建设”老一辈知识分子们共同的家国情怀。这份情怀伴随着李老一生,成为他攻坚克难、科技报国不朽的精神后盾。

成昆铁路沿线地区被称作“地质博物馆”,地质地貌极端复杂,包括前苏联铁道工程师在内的外国专家都将它断定为“筑路禁区”。“但是我们从来没怕过什么艰难险阻。心里面只想着咱们中国太落后了、不够强大,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我们要奋勇直追!” 李泽民铿锵有力地说。

早在1952年,李泽民和他所在原铁道部第二设计院就开始着手研究成昆铁路的线路方案,并进行了一些草测。当时提出了东、中、西三个线路方案从成都到昆明。西线方案工程难度最大,但覆盖少数民族地区、沿途蕴藏着丰富资源,政治、经济意义重大。这就是如今的成昆铁路。

“1964年提出加快建成昆铁路,我们决定‘下楼出院’,把机关移到一线,现场搞设计。”李泽民回忆道,“下楼出院”命令下达三天后,“我们两千多人的院子走得空空荡荡。两千多人呐,就像‘乾坤大挪移’,全部驻扎到建设一线去了。”成昆铁路沿线因山形地势起伏跌宕形成了巨大高差,全线有300多公里位于烈度八至九度地震区,沿线较大的滑坡有183处、危岩落石近500处、泥石流沟249条、崩塌100多处、岩堆200余处。同时沿线所经地区雨量充沛、日温差大,这一切给选线等勘察设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面对难以想象的巨大阻碍,中铁二院人采用长隧道大面积选线、复杂的展线、高桥大跨、线路多次过河等办法进行技术攻关,为通过“禁区”创造了有利条件,打破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困局。

1959年开始,新中国开始出现大面积的粮食歉收,进入了 “三年困难时期”。这给铁路修建带来了又一个挑战——粮食短缺。“1960年,我们因为吃不饱,70%的人都得了水肿病。我白天晚上都扑在工作上,也没有注意自己的身体。”李泽民乐呵呵地说,“也就是那段时间,我发现我老起夜,我之前没有起夜的习惯啊!结果我战友们给我说,你看你的腿哦,我一看,两条腿肿得造孽。”李泽民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自己的小腿。没办法,李泽民请人帮忙弄了点糠麸充饥,渡过难关。

就在这样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原铁道部第二设计院的技术人员们依然咬着牙将路线勘测继续下去。在成昆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数十万修建大军付出的不仅是挥洒如雨的汗水、无惧阻难的坚韧、创新创造的智慧,甚至还有宝贵的鲜血与生命。“勘测过程中,除了风餐露宿,历经艰辛,我们还牺牲了不少战友,付出了一些血的代价。” 李泽民说,“我们队上有个姓王的老工人,在勘测时从一个隧道顶摔落山谷牺牲;还有一个叫吴楚华的技术员,在指导施工时,为排除隧道爆破险情保护铁道兵而英勇牺牲……”回忆起往事,他不禁哽咽。

成昆铁路修建大军的付出没有白费,就在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开创了18项中国铁路之最、13项世界铁路之最,有17项新技术、新工艺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1986年,成昆铁路勘察设计夺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据了解,在成昆铁路的勘察设计中,中铁二院人共做了16000平方公里的地质测绘,226400多米的钻探量,相当于钻透了26座珠穆朗玛峰。成昆铁路的开通和攀钢基地的建成至少影响和改变了西南地区2000万人的命运,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西南地区交通闭塞,勘测队渡河前进(左1为李泽民))


奋进:发扬无惧艰险的革命精神

“上山到顶,下沟到底”是中铁二院在进行成昆铁路勘测设计时提出的理念和口号。原铁二院站场处处长姚福来谈道,对于中铁二院的每位工作人员来说,选一条线也好,做每一件工作任务也好,一定要把它主客观的条件搞清楚。“特别是我们搞勘测设计的,如果我们走马观花,纸上谈兵,必然会因一时的疏忽就造成千古恨。所谓‘上山到顶,下沟到底’就是什么事情都要问到底,问一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够切合实际。”

在成昆铁路的每一次选线、勘测中,老一辈中铁二院人正是本着“上山到顶,下沟到底”的原则,用双脚丈量大川山谷的距离,用双手感受一沙一砾的温度。严谨和务实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为新中国的建设献智献力的决心,铸就了钢铁大道横跨大西南的奇迹。

成昆北段展线是整个成昆铁路工程的一个亮点。从乌斯河到沙木拉达,这段路线的河床坡度不够,需要把铁路线展长。李泽民讲到,这段线路勘测了多次,在过程中,发现了堆积层厚、滑坡多等十七八处不良地质问题。怎么办?问题摆在李泽民面前。“当时,施工单位要进场了,通车的日期也早定了,困难必须克服!”“战斗”面前,设计、线路、地质方面的技术人员,开始了不分白天黑夜、天晴下雨地勘测和研究工作。在付出了巨大努力后,专家们达成了一致意见,采用延津展线、灯泡展线、三层展线的工程技术,攻克了这一难题。“我清楚记得,那阵子正是寒冬腊月,冻得不行,勘测修路队的战友们进隧道前要喝一大口酒,用烈酒抵抗严寒。大家站在齐腰深的冷水里打炮眼,半小时一轮班,后来不少人就落下了下肢风湿的毛病。”李泽民讲到,“这个过程相当艰苦,但是我们克服下来了,也解决了问题, 这就是‘成昆精神’,也是‘三线精神’。”

1953年,大小凉山地区还未进行民主改革,仍是奴隶社会,里面坡陡流急、荆棘丛生,是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世界。彝族部落棋布,他们用之前从国民党官僚、军队那里换取的枪支弹药来武装部落。部落之间打冤家、占地盘、抓“娃子”(奴隶)。而成昆铁路西线方案穿越了大小凉山地区,为了接通线路,勘测队人员将冒着巨大的不可控风险。李泽民说:“当时我们谁也不知道进去了会发生什么,只有硬着头皮上。”在勘测时,每经过一个部族领地,都要与头人协商,如果关系处理不当,危险很可能就在下一秒发生。“有个总队长跟头人打交道,头人看上了我们的行军床,总队长立马将床送给他了,就怕后面勘测难办,甚至连我们自身都难保。”

在大小凉山的“国中之国”里,两岸全是悬崖峭壁,中间是深不见底的牛日河,每天仅有不足两小时的日照时间,大多时间都是一片阴沉沉的青雾迷漫。仰望上方青天一线,俯瞰下方万丈深渊。勘测队的每位战友都得像个大字攀在峭壁上一步一步移动,稍有不慎便会失手掉进深不可测的牛日河。1953年初,成昆铁路的勘测队冒着风险第一次勇敢地走进了大小凉山,测量了大凉山的山山水水,埋设标桩、调查研究。即使再危险,勘测队的战友们还是和当地各族人民进行了广泛地交流,改善彼此关系。职工李本深回忆说:“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完成艰巨的勘测任务以后,也在大小凉山各县、在当地各族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长征经过大凉山,红军走的是革命路;成昆经过大凉山,勘测选的是康庄道。通过勘测队每一位队员不畏风雨,不惧危险的努力,让生活在闭塞社会里、有着奇异风俗的彝族同胞对革命和铁路建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在访谈的最后,李泽民对继续在铁路建设事业中奋斗的接班人们道出期望,“我们在老成昆线上吃的苦头,希望你们在新成昆线上不要再犯。虽然现在社会进步了,但是毛主席对成昆铁路‘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指示,我们依然要牢记,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要延续下去。”


(中铁二院技术人员现场进行电化勘测)


传承: 续写开拓创新的人才故事

进入新世纪后,成昆铁路的故事仍在被新一代的中铁二院人续写着。记者了解到,目前成昆铁路,除了广通北站到昆明站区已完成复线电气化外,其他区段正在进行复线改造,整体改造工程将于2020年完工。新铁路线将主要承担客运功能兼顾货运,老成昆线则主要承担货运功能和短途客运功能。

1999年,蒋良文进入中铁二院工作,参与过老成昆线的病害治理工作,先后处理过老成昆线上发生的5个滑坡事故。现为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的他谈及上世纪50、60年代中铁二院人勘测设计老成昆线时,由衷地敬佩前辈们“上山到顶,下沟到底”的敬业精神。“李泽民老总在勘测队一呆就是57年,从来没有离开过二院。在他退休后,偶尔还是会和我们一起去到勘测现场。最让我们佩服和赞叹的是,李老总对勘测地10公里以外的地质地貌情况都可以做到了如指掌。”

发生在成昆铁路上老一辈中铁二院专家人才的故事对现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谢毅的影响同样很深,“2013年,我在进行新成昆线的现场测量时,老成昆线就蜿蜒匍匐在一旁,好似老一辈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财富在一旁熠熠生辉。看着老成昆线,我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在如今新兴的科学技术和创新科研成果的支持下,我们要将复线工程做得更好,才不会辜负前辈们付出的汗水和心血。”如今,成昆铁路的复线工程中采用到了更为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新一代的中铁二院人在老一辈打下的基础上进行了自主创新试验研究,并破解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在新时代下,中铁二院已完成了它在中国铁路建设版图上的市场战略新布局,实现了由山区铁路、普速铁路向城际铁路、高速铁路等领域的拓展。中铁二院先后向国家和人民献上了武广、郑西、福厦高铁以及遂渝、浙赣、胶济、成渝、西成、长昆、云桂、大瑞、成绵乐、成兰、成都至都江堰铁路等一大批代表当今铁路行业一流水平的勘测设计杰作。同时通过多个项目的实施,中铁二院还培养了大量高速铁路建设人才,为国家大规模建设高速铁路奠定了基础,让“成昆精神”和“三线精神”在中铁二院所培育建设的人才队伍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人才是兴企之源,发展之本。近年来,中铁二院继续坚持“人才储备适量、层级结构分明、年龄结构合理、专业配套完善”的人才队伍体系建设。至今,公司现有员工6000多人,其中,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4人,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4人,各类业界知名专家200余人,教授级高工150余人,高级工程师1000余人,工程师2000余人,各类注册执业资格人员近500名。与此同时,随着公司业务在诸多境外市场不断拓展,一支专业技术过硬、通晓国际规则、商务能力日渐提高的海外人才队伍也正逐步形成。(作者:李映君)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18年第6期)

  最新动态 more

Copyright © 2014-2023 四川省高端人才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2022013920号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四川银利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