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发布日期:2016/7/19 20:00:13     浏览量:3799


7月18日,四川省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成都举行。

7月18日上午,四川省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省委书记王东明会见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并一同出席签署仪式。

会见中,王东明介绍了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等情况。姜斯宪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建设发展、科研创新以及与四川交流合作情况。双方表达了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意愿,并就进一步加强对接,共同推动合作事项落地落实达成广泛共识。

签署仪式上,副省长刘捷与姜斯宪先后致辞,副省长杨兴平、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从战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等教育、人才交流、干部交流、干部教育培训、医学医疗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省委常委吴靖平,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顾锋,省直有关部门和上海交通大学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参加会见或签署仪式。

四川省—上海交通大学战略合作座谈会举行

7月18日上午,四川省-上海交通大学战略合作座谈会在成都举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出席座谈会,副省长刘捷主持并讲话。

座谈会上,姜斯宪一行与省发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科技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环保厅、交通厅、农业厅、省卫计委、省国资委、省国防科工办、省投促局等省直有关单位和相关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以及凉山、成都、德阳、绵阳等市州党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四川省与上海交大推进落实省校战略合作协议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沟通交流。

刘捷对姜斯宪一行表示诚挚的欢迎。他建议,共同把双方的战略合作摆在四川全面创新改革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推进落实。共同把双方建设标志性和旗帜性项目摆在双方战略合作的突出位置来抓紧抓实,包括聚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合作、加强干部人才的交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等。共同利用好全社会的资源,做好军民融合这篇文章,把四川省与上海交大的战略合作打造成四川省校战略合作的新典范。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在川期间行程满满。

在7月18日上午参加省校战略合作座谈会期间,谦和儒雅的姜斯宪接受了川报观察独家专访。

交大的研究生教育始于四川

川报观察:您是第一次来四川吗?对四川的印象如何?

姜斯宪:我第一次来四川是在30多年前,感受了天府之国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景。之后再到四川,就是去年,但只有一个晚上,没来得及细看。尽管我来四川次数不多,但学校的领导班子和教授们来得多,所以我对四川的了解并不缺乏。这几年,四川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GDP总量已经达到了3万亿,体量惊人,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一些国家,是名副其实的西部领头羊。

川报观察:上海交大选择与四川进行省校战略合作,也是考虑了这个因素么?

姜斯宪:四川的发展潜力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四川不仅GDP总量大,增长速度也非常快,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有大有可为的空间。同时,四川这几年积极进行结构调整,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产生了显著实效,对于推动我们双方的合作来说,特别有意义。

此外,交大与四川的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交大师生与四川人民的友谊也源远流长。交大人永远铭记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办学的苦难与辉煌。正是四川人民的无私接纳和帮助,交大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才得以持续办学,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据统计,交大在四川办学期间培养了21位院士,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国际著名流体力学家吴耀祖等。

交大的研究生教育也是从四川开始。

近年来,学校科研团队又与四川省内比较重要的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开展了实质性合作,涵盖了基础研究,也拓展了一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找到了结合点。

如与空气动力中心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快在科技领域的军民融合步伐;

与“成(都)德(阳)绵(阳)”等重点区域,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探索合作创新的新机遇;

与凉山州、宜宾市等区域在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规划等领域也积极互动对接;

医学、生命科学和干部培训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也日渐增多。

同时,学校在锦屏山开展的暗物质探测实验正筹备开展更高灵敏度的实验。

这些合作的开展,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上海交大参与四川发展的支持和鼓励。

助力四川建设人类探索前沿领域的重点基地

川报观察:作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川的重点任务是军民融合。交大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双方的合作空间似乎很大?

姜斯宪:在军民融合方面,省校双方确实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和很好的发展潜力。历史上,上海交大曾是国防科工委的重点院校,现在每年也会承担一些重要任务。在我们双方的具体合作中,可以思考和谋划,如何把这个文章进一步做深做实做透。

不止军民融合。通过今天的座谈交流,感觉我们省校双方的合作,除了协议内容之外,其实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比如我们学校目前有一个已经产业化了的项目,叫“车联网”,就是和北斗导航系统相连接,利用高速公路旁边的电线杆,将各种功能集成在上面,不仅可以作为发射器,还可以作为电力充电桩。现在我们已经集成了十几种功能,申请了专利,成立了公司。类似这一类的成熟技术,如果有地方的支持和合作,有可能会产生出非常多的东西。

另外就是锦屏山的深地实验室PandaX暗物质实验这类项目,汇聚国内外顶尖科学家,进行着最为前沿的科技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有的已经发布,有的即将发布。我们也希望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助力四川成为建设人类探索前沿科技领域的一个重点基地。

在努力落实好协议的同时,也将今天的所有这些讨论和想法都带回去,跟学校领导班子深入讨论,希望能够发挥交大作用,饮水思源,助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

川观盘点:四川与哪些高校签了战略合作协议?

清华大学

2014年8月15日,四川与清华大学在成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人民大学

2015年7月30日,四川省与中国人民大学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同济大学

2015年8月6日,四川与同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成都举行。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年3月27日,四川与北京外国语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在成都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

2016年7月18日,四川与上海交通大学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省校合作能为双方带来什么?

两年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纷至沓来,先后与四川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梳理四川与5所高校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战略决策咨询、教育合作、干部人才交流是共通内容。基于5所高校的不同特点和优势,省校合作也实行“靶向合作”。

四川求贤若渴,省校深度合作,能为双方带来什么?

一、人才短板倒逼“开门引凤”

高端人才匮乏,63.6万高端人才仅占全省人才总量的7.7%。

创新驱动的核心是人才,高校有丰富的高端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正是我省现阶段最急缺的。

补齐短板,在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紧紧围绕省委重大发展战略,四川坚持眼光向外,瞄准国内一流高校,开启招才引智之旅。

二、需求契合成就美好“姻缘”

四川有何魅力在两年时间内获得5所一流高校的“芳心”?

四川要转型发展,高校要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省校合作让双方在发展目标上保持了高度的契合。

正如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所言:“助力四川发展、参与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是清华的机遇也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与四川渊源深厚的同济大学,其党委书记杨贤金坦言,“尤其在建筑、交通等方面,四川的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等,为同济优势学科大显身手提供了舞台和机遇。”

三、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级有关部门主动“出击”,也是促成省校合作的重要因素。

比如选调来川工作的清华学子何静,清晰地记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范锐平2014年底在清华那场名为《胸怀家国 逐梦四川》的演讲。在演讲快结束时,范锐平对在座学子当场承诺:“如果你们选择四川,我们将为你们提供最适合的事业平台,享受新四川人的尊荣与服务,尽其所能地给予创新创业的扶持激励。”


(文章来源:据川报观察)


  最新动态 more

Copyright © 2014-2021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领导人才考试与测评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2022013920号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四川银利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