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韩晓军:企业要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
发布日期:2025/4/30 17:59:20     浏览量:43

全国人大代表韩晓军:企业要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正站在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两会期间,《中国人才》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晓军,探讨企业如何筑牢创新根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浪潮中勇立潮头、领航前行。

1.jpg 

韩晓军参加全国两会

 

1.《中国人才》:作为创新主体,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应主导哪些创新环节?

韩晓军: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应重点抓好技术研发创新、生产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环节。企业应成为技术研发投入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主体,加大对前沿技术、共性基础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攻关力度,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要积极引入先进制造技术,如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柔性制造等,加快推进生产过程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和能耗。企业创新,关键在人。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国机重装就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成长工作,制定了青年人才十年培养行动方案,设立青年科技创新基金,还有其他一系列举措,帮助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才。 

 

2.《中国人才》:当前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痛点是什么?如何解决“高校成果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

韩晓军:痛点在于理论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和应用。企业希望从高校获得能够快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或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技术成果,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技术转化和应用。而高校多为基础理论研究,注重学术深度和研究的系统性,向产品及现场应用转化还有较长的距离。研究成果与企业的迫切需求难以完全匹配,导致双方较难寻找到科研合作点。解决高校成果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沟通机制。企业技术人员定期到高校详细介绍生产工艺、技术难题和市场需求,高校科研团队定期访问企业深入了解装备制造的实际流程和现场问题,加强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课题梳理。二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长期科研合作模式。企业从装备制造技术、工艺改进、智能化升级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布开放课题,高校科研团队根据课题开展定向研究,确保研究成果能够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制造现场。三是推进合作平台共建共享。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同搭建联合研发平台,整合双方的资源优势。企业提供生产设备、试验场地和部分资金,高校提供科研设备、学术资源和人才,共同开展联合研发与成果转化,加速成果从实验室到产品的转化。 

 

3.《中国人才》:企业主导技术攻关时,如何平衡短期盈利压力与长期基础研究投入?国机重装是怎么做的?

韩晓军:一是从战略上进行引导。在企业的战略规划中,结合企业实际,明确在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中的长期定位和战略目标,统筹考虑短期盈利与长期基础研究投入,合理分配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对于短期研发和长期基础研究,分设专门的研究团队和资金预算,确保其稳定运行。二是优化短期盈利策略。对传统优势领域,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功能等,加快产品迭代提高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丰富优势产品矩阵,不断提升盈利能力,为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加大长期基础研究投入。坚持“四个面向”,基于企业战略和市场趋势,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比如,在科技研发过程中,我们依托公司金属基础材料研究和全产业链极限制造优势,成功实现了从“0”到“1”再到“100”的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研发一批、中试一批、产业化一批”的良性循环,不断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4.《中国人才》:您对现有国家政策,比如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方面有哪些建议?

韩晓军:目前国家的财税、研发等政策,对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及研发投入起到了积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重大技术装备研发项目补贴。一是加强支持政策的精准度。国机重装在高端能源铸锻件等领域共性基础技术的研发投入较大,希望能够针对这类高成本、长周期的研发项目,制定更精准的补贴政策,进一步推动大型铸锻件新材料研发。二是加强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重型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需要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希望政府研发补贴等政策能够持续支持整个研究周期,具有更好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5.《中国人才》:企业如何设计内部机制,让科研人员既有动力参与基础研究,又能分享成果转化收益?

韩晓军:以国机重装为例,公司持续建设高效能创新体系及研发队伍,设计并持续优化科研人员职业发展通道体系,发挥首席技术专家、首席技能大师等优秀人才带动作用,逐步建成人才雁阵格局。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容错机制,吸引和稳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对于在新材料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关键技术突破的科研人员,给予一次性的科研激励。建立了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当基础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实际产品或应用技术、并产生经济效益时,科研人员可以分享收益。制定了重大首创技术成果奖励制度,对具有决定性和不可替代性首创技术的项目研发团队实施奖励,包括主要技术研发人员、核心工艺操作人员和市场开发人员,按团队成员贡献大小给予奖励。

6.《中国人才》 从长远看,企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赋能,最关键的举措是什么?

韩晓军:结合国机重装企业发展实际,我认为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主要有三点关键举措。一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四个面向”,以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为目标,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原创技术供给,聚集创新要素,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引擎。紧跟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积极推进研发攻关,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和上下游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用”全链条协同创新发展。二是以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以锻造重点人才队伍为主攻方向,聚力引进培养高层次顶尖科技人才,加快构建战略科技领军人才、中青年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的“金字塔”发展雁阵格局,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持续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动力。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项目奖励、科学技术奖等管理制度,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奖励金,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以及科研人员的智力劳动价值,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潜力。因企施策、稳妥推进中长期激励,面向科技人才精准定向实施激励措施,以此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技术高地,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来源:大国人才)


  最新动态 more

Copyright © 2014-2021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领导人才考试与测评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2022013920号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四川银利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