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四川要处理好这七大关系
发布日期:2016/4/6 11:11:49     浏览量:3395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名单日前公布,8个区域跻身其中,四川成为宝贵的八分之一。作为试验区之一,四川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践,实现重点突破,处理好以下七大关系:

1.全省创新改革与依托成德绵的关系

创新改革作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重点与多点、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根据《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四川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开展先行先试”的规定,作为四川依托的成德绵三地,无疑是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主要区域。

但是,除成德绵外,四川还有其他18个地市州,这些区域也应先行先试,而不应该等待观望。因此,在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成德绵三地的引领作用、重点地位,也要从全局的高度,兼顾其他地区,正确处理好重点区域成德绵与其他地市州协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2.科技创新与协同创新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协同创新越来越成为科技创新的鲜明特征,也是全面创新改革的必然途径。

根据《方案》“把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双重任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等相关领域改革”的规定,表明创新改革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经济、科技、教育等相关领域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支撑。

协同创新追求的是一体化的深度协作,因而,清除创新要素之间互动的障碍,推动创新要素多维度、多层面的融合,尤为关键。只有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科技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协同一致,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才能使科技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踽踽独行。

针对对四川品牌创新不多、管理创新不足、商业模式创新不够等问题,应当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找准点位,全面推进机制体制、管理、产品、市场等全要素创新,不断增强我省创新改革的活力和时效。

3.体制机制创新与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的关系

体制机制既是创新改革所必须的前提与环境,又是创新改革的对象。

创新改革体制机制,释放制度活力,更好地把创新者的创造精神发挥出来,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方案》“坚持把激励创新者的积极性放在各项改革政策的优先位置”的必然要求。

为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需要重点处理好创新保障、创新环境和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等方面问题。

必须指出的是,创新主体不仅包括其创新的素质能力、积极性,甚至包括其品性、道德和身体状况。一个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会让科技人员舒心创新、尽心创新。

为创新者提供必要的政策保证,提升创新者创造价值的回报率,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应有之义。

4.探索试验与复制推广的关系

《方案》以“可复制、可推广”为目标推进创新改革试验,四川作为重要的先行先试区,承担着向全国提供经验、提供模式的责任。

实施好、试成功一套在全国其他地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模式,关键是围绕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不是挖掘“政策洼地”。从这个意义上说,试验区可复制、可推广的主要部分就是体制机制,这也是探索试验首要的出发点。

探索试验不是一部“断代史”,而是一个从历史走向未来的过程。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对四川过去的探索进行总结。

一是总结我省既有的成功经验。

目前,我省有属于全国性创新探索的成功经验120多项,涉及农业、工业、服务及科研等多个方面,这些探索值得我们进一步提炼与总结,可在省内推广积累经验后,再上报到中央、国务院,然后向其他省市推广。

二是我省正在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需要局部试验和推广的相关改革举措。

如加快推进科研院所、高等教育改革,着力改变科研与市场分离状况,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经验与模式。

比如成都地奥集团公司,其主打产品心血康胶囊就是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借助公司化运营模式,成功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畅销商品的典型。此外,还有川大智胜、康弘药业等科技型企业。

它们成功的主要经验在于:公司不是转化或依托别人的研究成果,而是转化自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公司股东既是科学家,也是企业家。这是我省产学研协同创新、转化发展的一种成功模式,这些经验与模式值得进一步复制、推广。

所以,有必要总结我省科学家办企业的成功模式、经验,在局部地区推广后再向全国推广。

三是在四川取得的具有四川特色的经验。

这些经验既要突出它们在四川成长的特点,但不只局限在四川推广,还要探索其普遍推广的价值,以便能在全国复制推广。

比如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试验的经验模式、高新区试验、苍溪和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经验、地震灾区发展做法等。

5.军民融合与其他创新的关系

军民融合主要指绵阳、宜宾和广元三地所属军队的科研成果、军工企业和地方企业的结合与接轨。它不但涉及到军转民的问题,还涉及到民参军和社会资本参加军工建设的问题。

《方案》提出依托成德绵三地先行先试,自然包含推进这一区域内军民融合创新。军民融合与协同创新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跨行政区域跨行业、跨传统的森严壁垒发展。

成德绵分属不同行政区域,要实现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须要打破行政区划、行业的限制,处理好军民跨区域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关系。

目前,四川大力推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军民融合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军事采购、人才培养为重点,打造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在军民融合创新中,还要处理好区域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如GDP、税收;处理好基础设施、文化、社会、生态、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6.政府的作用与市场平台建设的关系

政府在全面创新改革中既有领导作用、主导作用,还有引导作用。

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虽然政府通常不会干预市场,但对于市场解决不了的市场平台建设,比如技术成果交易平台搭建、成果转化与孵化平台搭建、人力资源市场平台搭建等多个方面,政府的作用不能减少,但是政府不能包办一切,也不能“越俎代庖”,取代市场的作用。重点是要处理好市场与转化平台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市场主体在市场平台上自由流动。

当然,市场的作用也不是全能的,必须发挥好政府在各方面、各个环节的作用。协调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实现政府与市场的优化组合、有机结合。

7.全面创新改革与遵守法纪的关系

全面创新改革一定会涉及到突破现有的法律法规规章,改革举措需要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相关国务院文件的部分规定的,按规定程序办理。

创新改革工作确需在我省地方性法规、规章修改、废止之前先行先试的,可以先行提请省人大、政府修改、废止。

必须树立规则意识,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即使创新改革,也要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在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没有修改前,任何探索创新都没有突破的特权。

既要鼓励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同时也要坚守法律红线和政策底线。

对于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政策未规定的事项,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开展创新改革。

支持和允许创新改革试验过程中试错、容错和纠错,改革创新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只要是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决策、实施的,且有关单位和个人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的,不作负面评价,并依法免除相关责任。

                                                                                                 

                                                                                                                               文/刘平中李后卿邓真刘胜利杨国军李后强

  最新动态 more

Copyright © 2014-2021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领导人才考试与测评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2022013920号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四川银利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