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谢红江:从“走出大山”到“走进大山”
发布日期:2021/9/13 11:41:37     浏览量:6165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长期生活在大小凉山和高原地区生产一线,为高原苹果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而奔忙。20多年的基层帮扶经历,让我成为了大家口中的“谢老师”。

我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边远小乡村,落后的农业和艰苦的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小时候我常想,总有一天我要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科技改变农业。1994年,我通过高考顺利走出大山,走进美丽的大学校园,毕业后,我作为全国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省农科院工作。得益于国家和四川省对人才的关心重视,我享受到了政策、项目、资金等全方位的支持,能够学有所成、尽展所长。

1.jpg

2020年4月17日,谢红江在小金县开展果树剪枝现场培训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情怀和厚重的情感。面对农村产业发展缺技术、缺门路、缺产业,农民收入低、日子穷的现状,我既感到痛心,又深感责任重大。用科研成果改变落后的生产技术,让山里的群众一起富裕起来,是我应尽的本分。同时我也深知,只有与土地走得更近,与产业走得更深,才能更好地施展人生抱负,实现人生价值。我决定回到大山里,踏上新的征程。

近年来,中央和省委先后出台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政策,导向鲜明、举措有力,更加坚定了我走进大山、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田地间的信心和决心。于是,服务“三区三州”、开展科技扶贫、践行专家服务基层等便成为了我多年来坚守产业一线的重要工作内容。由于业绩突出,我先后获得了“四川省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荣誉。

2.jpg

2018年8月2日,谢红江在小金县沃日镇木栏村开展技术指导

荣誉既是鼓励也是鞭策。为了把中央和省委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帮扶政策落到实处,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我和同事们积极参与省委组织部开展的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连续三年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产业帮扶,团队平均每年150天以上奔走在高原地区产业一线。帮扶期间,我们采用“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模式,培养本土人才达到3500多人。坚持不懈地为大小凉山和高原地区等地推广新品种30多个,创建脱贫奔康产业园区8个。致力于“果树早期快速成园、轻简高效栽培、肥水精准一体化、果草畜种养循环”等系列新技术创新应用,打造了从核心基地扩大到示范农户、辐射到千家万户的快捷技术服务链,使苹果种植成活率从60%提高到95%,果农年均收入超4000元,让苹果成为了贫困县果农的“脱贫果”“致富果”“开心果”。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凉山州盐源县,针对被称为“癌症”的苹果腐烂病,我们研制出技药结合技术,使发病率从35%以上降低到9%以下,重振了果农信心,挽回经济损失1.5亿元;在凉山州越西县,我们运用国内最为先进的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技术,使当地苹果短短两年时间里发展到7万多亩;利用甘孜州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资源,我们使贫困村杠江沟村大量撂荒地变成“花果山”,全村苹果产量达20万斤左右,实现产值100万元左右,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

新时代是我们奋斗者的时代。在引导人才下基层政策的鼓舞和激励下,一批批科技工作者奔赴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汗水书写奋斗青春,用科技铺就致富道路,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了磅礴力量,我很自豪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当下,正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我将继续坚守心中的那一份初心与信念,踊跃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把科技之花撒向川藏高原,把累累硕果留在藏彝之乡。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最新动态 more

Copyright © 2014-2023 四川省高端人才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2022013920号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四川银利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