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人才工作盘点——集聚爱国奉献人才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发布日期:2019/1/21 23:17:00     浏览量:6746


  深化改革释放活力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强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为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和人才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才评价,既关涉到人才培养,又影响到人才使用,历来备受关注。现实中,人才评价一直未能尽如人意,唯论文、唯资历,“一把尺子量到底”等问题,多年来饱受诟病。2018年,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继续拔硬钉子、啃硬骨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剑指各领域人才评价突出问题,细分人才评价标准,推动实现“干什么、评什么”;改进人才评价方式,让同行评、让市场评、让社会评,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顺应了广大人才的期待。7月,《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出台,明确规定,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不得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纠正了以往人才评价不合理的地方,让人才评价回归激励和发现人才的本质。

  深化改革关键在落实。围绕《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任务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全年出台10余项改革政策,各地出台综合性人才政策近100项。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把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上升到全局的高度,大国工匠迎来政策春风。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等五部委,开展专项行动,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出台,引导和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各地改革探索亮点纷呈:中关村深化人才管理改革,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在便利国际人才出入境、开放国际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20条政策;上海提出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天津对科技成果研发作出重要贡献的骨干人员,给予成果转化收益50%以上的奖励。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打破藩篱、融化“坚冰”,深化改革释放的活力,持续激活人才创新创业的一池春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中科院院士匡廷云带领科研团队进行探讨

  

  厚培爱国奋斗精神

  一封汇报书信,引出一段历经60余载的精神传承;一次重要批示,掀起一股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行动热潮。

  2018年初,一个光荣的群体——交大西迁老教授,引起人们的关注。从黄浦江畔的十里洋场,到渭水之滨的千年古城,一代代交大师生接续奋斗60余年,用实际行动彰显出“爱国、报国、兴国”的情怀,诠释了“爱国就要奋斗,奋斗为了爱国”的真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西安交通大学老教授来信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充分肯定交大“西迁人”的爱国奉献精神和“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家国情怀,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引发了强烈反响。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树立牢固的家国情怀,中组部、中宣部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引导广大知识分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有关成员单位编印《爱国奋斗精神学习读本》,组织“西迁人”先进事迹巡回宣讲,协调中央媒体对活动开展进行动态报道,各项活动载体特色鲜明,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各地积极响应活动要求,陕西开展“争做‘西迁精神’新传人”等活动,分批组织各行业、各领域知识分子参观西迁精神校史馆,聆听西迁亲历者、老科技工作者口述历史;山东将爱国奋斗精神作为知识分子国情省情研修、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广大知识分子提升境界、增强信心;吉林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特色鲜明的活动载体,树立本单位典型、讲好本单位故事、确立本单位目标,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吸引广大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重在践履、贵在力行。更多地方通过社会调研、国情考察、咨询服务、项目对接、技术合作、骨干培养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建设中来,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把家国情怀转化为奋斗实践。爱国奋斗、建功立业,成为新时代广大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


天津药物研究院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和研发人员进行科研探讨

  

  开放包容广纳英才

  2018年3月1日起,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为外籍高端人才来华从事管理、技术、科研、教学、指导、咨询等事务提供了便利。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释放出开放包容、广纳英才的强烈信号。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是牵引。2018年,国家继续大力实施,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坚持标准、优化结构,实施精准引才、靶向引才。在“国字号”工程带动下,各地围绕重大战略决策、产业发展计划、重点建设需求引进人才。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推出各具特色的人才计划。辽宁发布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启动“兴辽英才计划”,敞开胸怀、张开双臂拥抱人才。江西投入20亿元,启动省“双千计划”,引进培养高精尖缺优秀高层次人才。为不断提升人才工程质量和实施水平,陕西、云南、深圳等地对原有人才项目、人才政策作了全面整合、扩展和提升,捧出创新创业“金饭碗”。

  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白热化的争夺之后,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思考如何精准引才、留才用才。成都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与创新生态链,做大做强产业,让人才留下发挥作用。太原把重大工程建设作为聚才良机和发力点,用事业聚才用才。引才的目的是使用智力,许多地方积极探索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西宁建成以柔性引进国内名中医来宁巡回坐诊的“良医工作站”。辽宁阜新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与科研院所、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环境就是吸引力,服务就是凝聚力。海南成立全国首家省一级人才工作(发展)局,建立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到海南就业、创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重庆发放首批人才服务证

  最新动态 more

Copyright © 2014-2023 四川省高端人才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2022013920号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四川银利华科技